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教育測驗與評量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開課學期
99-1 
授課對象
學程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授課教師
劉淑蓉 
課號
EduTch5205 
課程識別碼
P01 U20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14:20~16:20) 
上課地點
 
備註
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限5人,教育方法學課程,新聞203。
總人數上限:4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91EduMeas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分成十二個單元:
單元一 教育測驗與評量之意義和發展趨勢
單元二 常模與效標參照測驗
單元三 教學目標和測驗藍圖
單元四 測驗分類和用途
單元五 撰寫客觀的測驗題目
單元六 撰寫申論性的測驗題目
單元七 施測、題目分析與改進測驗
單元八 實作與檔案評量
單元九 相關度、信度與效度
單元十 標準測驗:成就、性向、智力測驗
單元十一 基本統計:常態分布、中央趨勢、標準差距、標準分數 單元十二 測驗評量議題省思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在
1. 瞭解教育測驗與評量之目的和發展
2. 具備測驗與評量之基本理念,並能與學生及家長溝通,正確解讀與應用測驗結果
3. 認識測驗與評量之信度和效度
4. 促進編寫任教學科測驗題之智能
5. 善用多元評量以輔導學生提昇學習
6. 探討測驗與評量之實務與問題
 
課程要求
作業與活動:
1. 個人測驗藍圖作業 10月18日繳交。
2. 小組試題作業 11月8日繳交。
3. 個人期刊閱讀心得書面報告 12月27日繳交。逾期不收。
4. 小組報告
(a) 以小組為單位,選一議題。針對所選議題,綜合閱讀參考資料、以及訪問心得,進行分析整理並提出書面報告。可針對議題訪問學校、學生、教師、教育之單位負責人、或教育機構之人員,瞭解問題。
(b) 在課堂上做35~40分鐘的口頭報告(含討論),並提供全班報告大綱。
(c) 1月4日繳交書面報告(5-8頁)。逾期不收。
(d) 報告互評: 1月3~4日繳交。逾期不收。
5. 個人聽演講心得書面報告(加分)
聆聽教育議題之演講,提出心得與評論。12月27日繳交。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下列指定用書至少三選一:
1) 教育測驗與評量(民92)陳李綢校訂 翻譯版 台北:五南
原著: Kubiszyn, T. & Borick, G. (2006). Educational Testing and Measurement: Classroom 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8th ed. NY: Wiley.
2) 王文中等合著(民97)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 台北:五南
3) 余民寧 (民91) 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 台北:心理
 
參考書目
中文
1. 涂金堂(民98)教育測驗與評量 台北:三民
2. 王振世等合譯(民97)教育測驗與評量 台北:雙葉書廊
原著: Linn, R. L. & Miller, M. D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hing(9th ed.)
3. 林劭仁 (民97)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與探索 台北:心理
4. 李坤崇(民95)教學評量 台北:心理
5. 朱經明 (民92) 教育統計學 台北:五南
6. 歐滄和(民91) 教育測驗與評量 台北:心理
7. 李茂興譯(民91)教育測驗與評量 台北:學富
8. 劉銘哲(民91) 教育測驗與統計(概要)(第二版) 台北:五南
9. 高永菲(民90)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 台北:元照
10. 陳英豪、吳裕益(民90) 測驗與評量(第六版) 高雄:復文
11. 簡茂發(民90) 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 台北:心理
12. 曹亮吉(民89) 考試知多少 台北:心理

英文
1. Borich, G. D., & Tombari, M. L. (2003). Educational Assessment for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2. Boyle, J., & Fisher, S. (2007). Educational Testing: A Competence Based Approach. Blackwell Publishing.
3. Darling-Hammond, L., Ancess, J., & Falk, B. (1995). Authentic Assessment in Action.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4. Ebel, R. L. (1991).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5. Gronlund, N. E. (2000). How To Write And Use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6. Hambleton, R.K., Merenda, P.F., & Spielberger, C.D. (2009). Adapting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Tests for Cross-Cultural Assessment. N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 Hopkins, K. D., & Stanley, J. C. (1998).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8. Nitko, Anthony (2010). The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9. Northrup, P. T. (Ed.). (2007) Learning Objects for Instruction: Design and Evaluation. Hershey, PA: Information Science Publishing.
10. Payne, D. A. (2002). Applied Educational Assessment.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11. Popham, W. J. (2005). Assessmen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 Boston: Allyn & Bacon.
12. Reynolds, C.R., Livingston, R.B., Willson V. (2008).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2nd Ed. Allyn & Bacon.
13. Sax, G. (1996).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4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14. Stiggins, Richard J. (1997). Student –Centered Classroom Assessment. 2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5. Suen, H. K. (2005).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6. Taylor, R. L. (2005). Assessment of Excep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Procedures. 7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17. Thorndike, R. M. (2009).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8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中文期刊
測驗學刊 中國測驗學會主編
測驗統計年刊 台中師院主編
中等教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政策論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英文期刊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 & Practice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出席率 
10% 
 
2. 
隨堂與家庭作業 
25% 
含測驗藍圖、試題編寫及期刊心得 
3. 
期末考 
40% 
 
4. 
學期報告 
25% 
含口頭與書面報告、互評表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導論 
第2週
9/20  教學目標與測驗藍圖 
第3週
9/27  常模與效標參照測驗 
第4週
10/04  撰寫客觀的測驗題目(1)  
第5週
10/11  撰寫客觀的測驗題目(2)  
第6週
10/18  撰寫申論性的測驗題目(繳測驗藍圖作業) 
第7週
10/25  演講:實作與檔案評量  
第8週
11/01  執行、分析與改進測驗  
第9週
11/08  分數與計分系統(繳小組試題作業)  
第10週
11/15  校慶 (放假) 
第11週
11/22  信度 效度 
第12週
11/29  小組試題討論與互評  
第13週
12/06  圖書館作業 
第14週
12/13  分數分佈:中央趨勢 常態分佈 
第15週
12/20  基本統計: 標準差 轉換分數 相關  
第16週
12/27  學期報告與討論(1) 
第17週
1/03  學期報告與討論(2) 
第18週
1/10  期末考